黃昏
油畫
李梅樹紀念館
Sunset
Oil On Canvas
120F 1948
Li Mei-shu Memorial Gallery

  〈黃昏〉是李梅樹繼〈星期日〉(一九四六年,省府購呈當時總統蔣中正而名噪一時,今已散佚)之後於一九四八年所繪的巨作,同年還有另一幅〈郊遊〉也頗受囑目,因而經常被相提並論。

  〈黃昏〉的構圖緊湊嚴密,人物造形穩斂厚重,整體氣氛悲壯沈靜,帶有濃厚的鄉愁,長久以來一直被為李梅樹重要的代表作,也被認為是台灣美術史中難得的「史詩」型畫作,而事實上,此圖「是取材、模擬自十九世紀法國自然主義畫家柔爾﹒布列東(Jules Breton)的〈召回拾穗人〉一作。」(陳英德,1989,11)

  〈召回拾穗人〉作於一八五九年,尺幅90×176 公分,是一橫長形的圖面,畫中有近二十名人物,在無垠的地平線和廣大麥田的對照下,人顯得略為渺小。但在李梅樹的〈黃昏〉裡,雖然人物還是低於地平線,卻幾乎是等身大的巨型人物,尤其是以畫面的比例來看,六個人物幾乎將整個畫面塞滿,這樣的滿和〈召回拾穗人〉的舒朗是很不一樣的。然而,借助的畫面雖然是「滿」,卻滿得十分從容,拉高了水平線,使龐大的人物(頗為莊嚴神聖)又多了幾分站在大自然面前的謙卑。夕陽從右後方斜斜地映射過來,每個人物的臉龐都泛著夕陽的餘暉,帶點隱隱溫潤的光芒。

  〈黃昏〉的確是源於〈召回拾穗人〉,但李梅樹把橫改直,把小變大,開闊一變而成雄渾,複雜減化成單純…,原本在〈召回拾穗人〉中的小巧人物,經放大後,重新變化組合放入直立的大幅畫面裡,人物的安排雖乍看之下顯得擁擠,然而,彼此之間的關係卻變得更為密切。原本並不特殊的〈召回拾穗人〉,經李梅樹借視取、移轉後,的確像是台灣真實鄉土的情貌般,這些昂然挺立在農地上的婦人,竟擁有某種淒迷的詩質,令人神往。

  李梅樹還是沿用了他習慣的色彩,紅、綠互補色在此圖中,不僅是協調全圍的主色調,還具有點醒畫面精神的作用。中間主角人物頭上所戴的花,呼應著其後小女孩身上毛衣領子與袖口的紅色,再搭配女孩身上的綠毛衣以及遍佈全圍的綠色調,使那一抹紅在夕陽餘暉的映照下,具有某種神秘的精神性。

  雖然借用西方的形式,但面對的是自己的同胞(主角人物是以李梅樹的大女兒麗霞為模特兒,蹲在地上的則是二女兒…),李梅姆在有落實本土的企圖,但不免仍是藉本土之形貌,訴西方美學之情懷,名畫的語法仍然可見,尤其是米勒的氣質已轉化在台灣同胞的形象裡,所以這些農婦樸拙而又高質,壯碩卻又優雅,她們身上含有兩種不同的文化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