露台
油畫
李梅樹紀念館
On the Terrace
Oil On Canvas
100F 1950
Li Mei-shu Memorial Galelery

  〈露台〉繪於一九五0年,是李梅樹從西洋美術邁向本土化的關鍵性作品,是描寫二個女子在陽台上休憩的神態。由於手法平實而且把對象改為較典雅的形式,使〈露台〉缺乏一種「理想美」,在看慣西洋畫的學院眼光中,這種如實的呈現顯得相當粗俗。

  由於忠實於視覺經驗而非名畫經驗,〈露台〉和李梅樹以往的作品當然大不相同。最明顯的是,此圍沒有用統一的中間色調(如以往之土黃,紅褐等色)來塑造氣氛,也沒有用強烈的互補對比來製造張力,紫白色和花紅色的洋裝彩度並不高,它們分據在畫面的兩邊未能融成一體,以之為主體,看來有些零散而且也顯得「蒼白」'背景的綠樹叢也是由暗淡而不飽和的色彩繪成,和李梅樹以往濃鬱悠遠的名作(如〈紅衣〉、〈花與女〉…)相比,〈露台〉頗有平淡乏味的感覺。

  這是如實的呈現,李梅樹沒有變造實景(理想化),以致於顯得凌亂細碎,如右側的牆面應有更適當的方式來表現,還有圍牆的空格和出水孔也不必如此真實,衣服上的花樣、扇面裡的圖案、小貓的鬍鬚…,太多的細節使這幅畫的主調難以凸顯。此外,模特兒缺乏悠然凝恩的眼神和臉龐,沒有高雅自適的的姿態,以往那些淒迷的詩意消失了,有的是某種說不出的「土味」。

  拿〈露台〉和〈黃昏〉相比,前者是如在眼前,後者是遺世獨立,再和背景的侷限擁塞和廣里無垠搭配,〈露台〉的小世界和〈黃昏〉的大敘述就愈加鮮明。由於是小世界,所以會有那麼多繁瑣的細節,由於是大敘述,所以只有那渾然一體的氣氛。由一九四八到一九五0年,李梅樹由大到小的變化是清晰可見的。

  嚴格說來,李梅樹以往的畫不論多好,獲得多少獎賞,但都只是台灣的「西畫」,而〈露台〉則是一幅道地的台灣「油畫」,其後的〈初夏〉、〈春風〉等皆如是,李梅樹這才走入「台灣美術」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