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邊斜陽
油畫
李梅樹紀念館
Sunlight Through the Window
Oil On Canvas
50F 1973
Li Mei-shu Memorial Gallery

  〈窗邊斜陽〉繪於一九七三年,同樣是藉攝影之輔助而捕捉到的人物瞬間偶然的表情,如果嚴守學院的成規面對模特兒寫生,絕對無法呈現這種豐富的人物表惰的,也由於攝影者(畫家)和對象(祖師廟誦經團團員)之間的彼此熟悉,所以,在〈窗邊斜陽〉中,我們看到的是毫不造作的人間相。

  午後的斜陽自左邊的窗口斜射進來,左前方蓄著短髮的少女,慵懶而略帶羞怯地偏轉者頭,看著自己熟悉的畫家。三位誦經團員,對畫家的鏡頭毫無所覺(已習價了),自顧白地開聊,談天盡興處,中間的少女比劃著手勢,抿著嘴正要說什麼,畫家便在此時「卡擦」一聲按下了快門,將她自然的表情「停格」下來。左邊的婦人專注地看著比手畫腳的少女,嘴吧還兀自忘情地微張著,畫家也將其側面毫不加修飾地畫了出來。這種扁平的側臉,微塌的鼻子和外突的下頭,早就沒有西方美神維納斯的影子了,有的只是畫家日常所見的,屬於台灣的尋常婦女面容。

  這個破舊的小房間、凌亂地堆放著各式雜物,畫家並未刻意加以修飾剪裁,就讓它毫無保留地透過鏡頭拍了下來,再藉由彩筆細細描繪,這樣的作品當然是寫實的,只不過,畫家是有惰的,他筆下的人物,甚至場景,都是溫潤自然的,一點也沒有「照相寫實」的冰冷。〈窗邊斜陽〉呈現的是,午後斜陽裡老舊廂房中塵封的人間況味。

  模特兒擺出的姿勢和照相機掠取的影像,是兩種極為不同的情狀,在過去,藝術家過度依賴模特見所擺出來的姿態,所以排斥攝影術瞬間可得的新姿態,若就審美的內涵而言,那俯拾即得的人間百態會比刻意擺弄的形態遜色嗎?李梅樹毫不造作的人間相,一定比那些仿造的維納斯差嗎?